张军,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。第十届翁牛特旗政协委员、第十一至十五届翁牛特旗政协常委。
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,有位与文物相守半生的守护者。他叫张军,从少年时攥着古钱币的好奇,到后来为收藏倾尽所有的执着,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,是对故土文明最深沉的眷恋。
1999年,张军被增补为第十届翁牛特旗政协委员。政协的履职平台,让这份个人热爱与家国责任撞出了火花。在旗委、旗政府和旗政协的支持鼓励下,张军的文物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推进。2008年,张军创办的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建成,展厅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,馆藏文物20000余件。从见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瑰宝,到烙印翁牛特旗特色的珍品,件件引人惊叹。其中,现藏于赤峰市博物馆、被誉为“中华第一凤”的国家级文物陶凤杯,便曾是这里的“镇馆之宝”。建馆之初,便有专家赞其“有档次、有水平、有特色、有亮点”。更难得的是,这座博物馆自建成起便坚持免费开放,至今已接待参观者60余万人次,其中不乏外国学者和游客,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同时,张军还主动对接教育部门,定期邀请中小学生、大学生来馆研学,让孩子们在观摩家乡文物的过程中,读懂脚下土地的历史厚度。
展开剩余56%“收藏是为了保护,不是占有。”这是张军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更好地发挥文物价值,宣传历史文化,2004年以来,张军先后向市、旗两级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4000余件,其中,向赤峰市博物馆捐赠2894件,含6件国家一级文物,“中华第一凤”陶凤杯便在其中;向翁牛特旗博物馆捐赠1205件,含6件国家一级文物。2019年,为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,张军特别捐赠了3100件票证、钱币等,协助旗政协筹建发展历程展馆,为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了解翁牛特历史,感悟发展成就贡献了力量。
成为政协委员后,张军的家国情怀从收藏室里的文物延伸到了更广阔的民生天地。他不再只是与古物对话的收藏者,更成了脚踩乡土、心系百姓的履职者。案头的文物标签旁,渐渐堆满了社情民意的记录,那些关乎民生冷暖与发展脉搏的思考,成了他的新“藏品”。在提案中,他针对乌丹城区大型车辆乱停、“僵尸车”占道等乱象,提出规范停放的具体建议,得到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,促进街巷治理更有序;为打通交通梗阻,他提议将海拉苏大街东延至玉龙工业园区,又呼吁修建乡村断头路,以路网畅通助力乡村振兴,让发展红利流进田间地头。他始终锚定文化根脉,进一步保护性开发碧玉龙资源、借用民间力量加强文物保护等社情民意信息贴合实际,建议精准,为党委政府研究决策文物保护相关工作提供了来自基层的鲜活参考。
如今,张军的故事早已走出翁牛特旗、传遍赤峰,他先后荣获赤峰市五一劳动奖章、赤峰市慈善爱心个人、翁牛特旗优秀共产党员、翁牛特旗统战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;央视《艺术品投资》《探索・发现》栏目曾为他做专访,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等媒体也先后对其报道。
当被问起为何如此执着,他淡淡一笑:“收藏是保护国家物质遗产,助人是传播民族精神财富。这是每一名中国人该做的,更是一名共产党员、政协委员该做的。”天不言自高,地不言自厚。这朴素的话语里,藏着一位老政协委员最深沉的家国情怀,最动人的精神风采。
供稿:翁牛特旗政协
发布于:北京市亿正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